弘扬法治精神

7月30日的福州暑气正浓,但在市建筑业协会调解室里,一场持续10年的千万级工程尾款纠纷却迎来意想不到的“降温”。与常见的剑拔弩张不同,调解现场呈现出令人惊讶的平和氛围,当事人双方在调解员主持下,核对材料时甚至不时传出笑声。金额巨大、情况复杂的棘手纠纷为何能够如此顺利推进?推动纠纷化解背后的力量又是什么?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调解室里,建材公司和建设公司的代表正一起翻看合同,时不时还商量几句,融洽的氛围模糊了双方的对立身份。这场跨越10年来的银行大楼装修工程尾款纠纷,在台江区人民法院的专业调解下,正显现出破冰的曙光。2013年,某银行总部大楼装修工程的2900余万元尾款是双方矛盾的源头。而此时,经过法院历时数月的审理,双方争议金额已从最初的巨大分歧收窄至10%以内的可控区间。为彻底打通专业壁垒,台江法院创新引入专家会诊机制,专门请来了建筑行业的专家帮双方理清专业问题,促成调解。


王斌 市建协秘书长、特邀调解员 她表示,本次纠纷的主要争议焦点为被告应付工程款的金额,整个工程造价接近3亿元,但双方就欠付工程款金额无法达成一致意见,争议部分金额高达1420多万元。作为本次的特邀调解员,我们结合自己在建设工程领域的经验和专业优势,对双方争议的事实作出判断。哪些款项应当支付,哪些款项应当扣除,引导当事人对此形成合理的预期。 经过专业核算与协商,双方最终确认欠款额为1790万元。同时达成分期付款协议,在11个月内分批支付。该方案既保障施工方的合法权益,又充分考虑到建设方的资金周转需求。 黄龙华 原告代理律师 他认为,若此案未走调解程序而选择诉讼,周期可能会很长。但通过调解,案件处理效果显著。从起诉至今不到一个月,不仅大幅节约诉讼成本,还节省时间、提高效率。平台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。 这场工程款纠纷的成功化解源于台江法院的一项创新实践。今年5月,该院与市建筑业协会联合打造的法筑联调、共治共享平台正式启动。这一平台严格遵循依法公正、调解自愿、高效惠企三大原则。通过整合司法审判与行业自治的双重优势,为建筑领域纠纷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。该平台的创新性体现在四大核心机制:联席会议机制,实现信息互通;诉调对接机制,打通程序壁垒;纠纷评议机制,确保专业研判;共治共享机制,促进资源整合。特别是在本次调解中,平台派出的特派团展现出独特价值,由法官、注册造价师和工程专家组成的复合型团队,从法律适用、工程造价、施工规范等多维度协同发力,最终精准破解困扰双方多年的结算争议。 王雨桐 台江区人民法院法官 她表示,法筑联调共治共享平台对于法院审理建设工程纠纷的专业化、高效化和精准化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。通过引入专家咨询,提升裁判的精准度。由特邀调解员作为“娘家人”评析说理,提升纠纷化解效率。依托平台资源汇总提炼类案调解方案,在相关案件审理中进一步推广适用,从源头降低争议发生的概率。 平台运行数据显示,案件平均结案周期同比缩短18.92天,效率提升明显。通过智能系统主动推送风险预警信号及失信名单信息176条次,成功引导29家建筑企业主动完成信用修复,彰显信用监管的柔性治理效果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平台创新性地破解建工领域执行难题,10余件长期积压、调解困难的建工类执行案件,依托“法筑联调”平台的协同机制,最终在执行阶段达成和解协议,累计执行到位金额超过3000万元,既保障债权人权益,又为企业纾困解难提供新路径。 黄建平 台江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 他表示,下一步,我们计划与福州市建筑业协会联合,将这种模式打造成可复制的模式。这不仅适用于台江区人民法院受理的建筑行业案件,还能将该模式推广到其他法院,让他们在处理建筑行业案件时,也可以通过建筑协会来化解纠纷。 当企业纠纷从对簿公堂转向圆桌协商,“法筑联调”平台正以创新姿态演绎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篇章。这个由司法机关与行业协会共建的智慧调解系统,通过法律框架加专业调解的双轮驱动,让每起商事纠纷的化解过程都成为法治精神与行业共识的融合实践。 施忠旗 市建筑业协会党支部书记、会长 他表示,接下来,福州市建筑业协会将从三个方面助力平台提质增效。一是聚焦建筑领域多发的造价、质量等纠纷,专门挑选、培养一批懂行的调解人才;二是深化与法院的协同联动,进一步优化全流程对接机制;三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,增强会员企业法律意识,为平台长效运行筑牢根基。 END